上言加餐食,下言长相忆。

上言加餐食,下言长相忆。

上言加餐食,下言长相忆。

出自两汉佚名的《饮马长城窟行》

译文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,书信的后一部分诉说思念。

注释下:末二句“上”、“下”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。

赏析此句简短质朴,通俗易懂,又蕴含深意,以思妇的口吻,写对心上人的关爱与照顾,表达出深深思念和坚定不移的情意。

完善

原文

佚名《饮马长城窟行》

青青河畔草,绵绵思远道。远道不可思,夙昔梦见之。(夙昔 一作:宿昔)梦见在我傍,忽觉在他乡。他乡各异县,辗转不相见。(辗转 一作:展转)枯桑知天风,海水知天寒。入门各自媚,谁肯相为言?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。长跪读素书,书中竟何如?上言加餐食,下言长相忆。(餐食 一作:餐饭)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看着河边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,让人想起那远行在外的征人。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,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。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,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。其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,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。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,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,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。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,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?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来,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。呼唤童仆打开木盒,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。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,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

《饮马长城窟行》这首诗是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的。《盐铁论》中说:“今天下一统,而方内不安。徭役远,内外烦。古者,过年无徭,逾时无役。今近者数千里,远者过万里,历二期而长不还,父子忧愁,妻子咏叹,愤懑之情发于心,慕思之积痛骨髓。”这首诗就是汉代这类社会现实的反映。

“青青河畔草,绵绵思远道。”绵绵:连绵。思远道:指思念远方的亲人。这两句是说,河边春草青青,连绵不绝伸向远方,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。

“远道不可思,宿昔梦见之。”不可思:无可奈何之反语,意谓相思徒然无益。宿昔:昨夜。之:指代思念之人。这两句是说,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,昨夜在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沂编的《文选》,归入“乐府·古辞”。该诗的作者问题,历来有争议。《文选》李善注云:“此辞不知作者姓名。”《玉台新咏》则以为是汉蔡邕所作。当代也有人认为与蔡邕并无关系,而是东汉之前即流传于民间的歌诗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

陈谋韬,此情绵绵无绝期,《语文知识》,2006(03)

2、

郭铁娜 张世超 ,《饮马长城窟行·青青河边草》“蔡邕作”献疑,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》, 2009(05)

鉴赏

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,抒写怀人情愫。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,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。比如诗的开头,由青青绵绵而“思远道”之人;紧接着却说“远道不可思”,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;“梦见在身边”,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,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。八句之中,几个转折,情思恍惚,意象迷离,亦喜亦悲,变化难测,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。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,似梦非梦,似真非真。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“双鲤鱼”“中有尺素书”的情节,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。剖鱼见书,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,而游子投书,又是极合情理的事。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,以虚写实,虚实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《饮马长城窟行》是一首汉乐府诗。该诗描写了一个独居的思妇梦想见到她远行的丈夫,而远方客人送来丈夫的书信,其意仅是“加餐饭,长相忆”六字而已,生动再现了女子从痛苦绝望到惊喜激动,再回归平静的心情变化,表达了与丈夫别离的女子在家中“独守”的悲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。该诗化虚为实,将虚幻的意象巧妙地转化为实境,通过描绘实境以表达真挚、深厚的思想感情。

佚名

亦称无名氏,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。源于古代或民间、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、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。► 6743篇诗文 ► 8626条名句

完善

猜您喜欢

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

——苏轼《前赤壁赋》

誓扫匈奴不顾身,五千貂锦丧胡尘。

——陈陶《陇西行四首》

为问山翁何事,坐看流年轻度,拚却鬓双华。

——叶梦得《水调歌头·秋色渐将晚》

九天开出一成都,万户千门入画图。

——李白《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·其二》

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

——杜甫《月夜》

金陵津渡小山楼,一宿行人自可愁。

——张祜《题金陵渡》

仕宦当作执金吾,娶妻当得阴丽华。

——《后汉书·本纪·皇后纪上》

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,惟克果断,乃罔后艰。

——《尚书·周书·周官》

待小人宜宽,防小人宜严。

——《格言联璧·接物类》

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

——《易传·文言传·坤文言》

相关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