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级难度:东北的同学请听题:今天看我把他忽悠 nié了,“忽悠 nié了”的nié字是哪个字?
最后是高级难度:山东山西附近的同学请听题:
昨天把长pú的馒头,tēng tēng吃了,后来都yuě出来了。请问拼音处的三个字分别是哪三个字?
好的,我知道你可能一脸懵,先来瞅瞅答案:
第一题:是“㝩”,读作kang,意思是遮住。
第二题:苶, 注意,不是茶叶的“茶”,也不是如火如荼的“荼”。它读作:nié。释义为疲倦,精神不振,痴呆,文言文中较常见。浙江和陕西部分地区也有这种说法。
第三题: pú:醭:本义:酒液等表面的霉变层。亦泛指东西受潮所生的霉斑; tēng:熥:释义为烘烤或把凉了的熟食再加热。安徽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及甘肃地区都会说; yuě:哕,意思为恶心,干呕。
啥才是“普通话”
看过上面的例子之后,有些同学可能会有个大胆的想法,其实我家里说的方言——都是普通话吧??
别别别,虽然字是那个字没错,但是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最大差异其实是读音而不是字本身。到底为啥,普通话和方言有了那么大差异呢?
首先明确一点: 中国各地的汉语方言该是同源的,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,出现了读音和词汇上的差异。
这种差异让很多说方言的人感到不适:总感觉普通话不如自家方言好用,明明自家方言那么多词儿,普通话怎么就没有呢?
看了上边那些字,大家也就明白了——原来不是自家方言的词儿普通话里没有,而是自家方言中的所谓“土话”是早年流传的口音和汉字,那些汉字在一些地区被淘汰,却在另一些地区被长久保留下来变成了“方言。”
“方言”简直是宝藏,比如“擤鼻涕”的“擤”字,左边是手,右边是鼻子,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。还有“rua猫”的“挼”,“yu出来”的“鬻”,在这些字的形体中,我们好像能够真切感受到汉字的演变和留存。
《英语大辞典》作者塞缪尔·约翰逊说过:“语言是思想的外衣。"
因为我们中国地域广阔,每个民族,地域之间才有了不同的语言,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,让我们有了不同的文化。普通话和方言其实不冲突,就像很多身在外地的异乡人,平时说多了普通话,在只要回到家里的那一刻,“乡音无改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