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《财经》
电视剧《甄嬛传》播出十一年,衍生出一门“甄学”生意。许多短视频博主以《甄嬛传》为素材,通过剧情解读和人物小传等二次创作(下文简称“二创”)内容赚到钱。
平台创作激励与植入广告都是二创博主们盈利的主要渠道。
大学生曹芮在B站做了27条视频之后,迎来第一个百万播放的作品,单这一条收益已有2000元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二创博主告诉我们,小红书较其他平台更容易流量变现,积攒到10万粉后,一个月能接的商单已经迫近五万。他借此有底气辞去了稳定的工作,搬到海边城市成为自由职业者。
“甄学”是对《甄嬛传》的二次创作统称,近年来已成为网络世界的“显学”。看过无数遍《甄嬛传》、能把剧情倒背如流、运用剧中各种名台词和梗解释社会现象的观众,则被称为“甄学十级学者”。上一位获得学科殊荣的,还是衍生出“红学”的红楼梦。
一部播出十一年的老剧仍能养活一批又一批新人,源于其经久不衰的流量。在抖音、B 站、小红书等平台上,“甄学”成为流量密码。仅抖音一个平台,“甄嬛传”话题播放量就接近430亿。
取之不尽的“宝藏”
在剪辑《甄嬛传》前后,B站博主Lulu见证了流量的悬殊。她的剪辑事业从2019年开始,粉丝不过500个,一直不温不火。2022年3月,一条几十秒的《甄嬛传,但是印度运镜》视频却将她送上百万播放的量级。
“印度运镜”即用印度的运镜手法呈现《甄嬛传》内容,有许多突转镜头和夸张特效。“印度运镜”并非她的创意,而是早有先例,一用在《甄嬛传》的素材上就爆了。此前,Lulu也剪辑过《步步惊心》《父母爱情》等老剧,花同样精力做的视频,《甄嬛传》相关的数据明显高出一大截,系列化制作则能引发更多关注和评论。
那之后,她开辟了新系列“用恋综的方式打开甄嬛传”,10天不到的时间就涨粉7000。
与抖音、B站中精致包装过的视频不同,小红书上多是“甄学家”发布的图文笔记和“同人文”,有很多普通人视角的感想与讨论。用户“甄嬛传十级爱好者”即在小红书连载了《安陵容重生记》,收获4.8万粉丝,至今仍在连载中。
图自网络
二创博主使用的是《甄嬛传》IP(知识产权)的剩余价值。由于缺研发原创IP的能力和资金,短视频创作者以经典内容为素材,消费原有IP流量是更快捷的方法。
除了剧作本身的国民基础能保证流量,《甄嬛传》中的大量留白,也给足了观众分析人物与台词的空间——十一年仍能咀嚼出新料。这些新料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了发酵空间。
并且,做剪辑博主门槛不高,花二十块钱直接在淘宝上购买《甄嬛传》高清资源,再有一部手机即可开始了。
高流量与低门槛兼备,很快吸引博主涌入这一领域,《甄嬛传》二创已经陷入内卷。
三年前,“求求扣扣困困”成为第一批做《甄嬛传》解读的博主,近来明显感受到这部剧的流量蛋糕越做越大。他需要不断加入更深更细的解读,才能有竞争力。在温太医的人物志视频中,他前期在知网上查阅了关于清代太医的文献,了解行业背景后,又将剧内涉及太医的部分重看了一遍,才开始创作。
激烈的竞争之下,《甄嬛传》都要被盘出电子包浆了。男友视角、人物小传等新料频出之后,许多“甄学家”甚至扒起了穿帮镜头。2021年,豆瓣“后宫·甄嬛传”组员更新“丽嫔偷懒被我发现了”,称在《甄嬛传》中,丽嫔从没正常穿过花盆底,走路都是脚尖着地戳着走,“好几个镜头中坐着议事还跷二郎腿。”
有趣的是,穿帮镜头并未给这部老剧带来负面影响,反而解构了电视剧的原始语境,为当下观众提供了笑料,不断吸引更年轻的内容消费者涌入。
《甄嬛传》的表情包和人物经典语录,从线上到线下,融入观众的日常生活。豆瓣“后宫·甄嬛传”小组中,甚至有网友在线下开设了“《甄嬛传》考点”,网友“子非鱼”拉上条幅,打印了600套”甄嬛学者等级考试试卷进行发放。年轻的受众不断为老剧的话题度添砖加瓦。
卷起来后,二创博主们的心态仍很乐观。S同学认为二创就像是“评论家”,二创的繁荣反过来也会反哺原创内容。她本身所具备的影视创作知识与对历史和心理学的了解,能让她走得更远。“光头读书”预测,新的解构形式、新的创意会不断涌现,至少未来五年内《甄嬛传》的二创市场不会枯竭。
内卷的另一面是同质化。许多抖音账号视频充斥着模板气息,混剪、配音、解读流派“三分天下”,博主们的剪辑风格很难区分,挣快钱的意图却都很明显。
流量变现,各显神通
《甄嬛传》的盈利能力在出品方那里早已得到验证。
这部总制作成本约8000万元的老剧,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、花儿影视、尚世影业和星格拉四家公司共同投资。2012年3月,《甄嬛传》正式登陆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。一年后,乐视耗资2000万元买下其独家网络播映权。
《甄嬛传》最新一次登上热搜首位,是2022年4月花儿影视创始人敦勇接受采访。他透露,播出十一年后,这部剧至今仍能为出品方带来每年一千多万的收益。
相较于出品方常规的盈利方式,二创博主们的赚钱之路则是各有手段,从中获利的博主多数不愿细谈收入的具体数字。
较为明显的是,无论个人运营,还是签约MCN公司,平台创作激励与植入广告都是二创博主们盈利的两大渠道。
抖音、B站和小红书等平台的创作激励模式并无不同,意图均在刺激产生更多优质、高流量的作品产生。
只是,依靠创作者激励能赚到的钱较少。“以我现在的视频收入独立养活自己捉襟见肘。”单靠平台收益的全职博主“求求扣扣困困”直言。
“求求扣扣困困”在斗鱼、西瓜、抖音与B站等平台上都投放了视频,长视频则会剪切成几条发布在抖音。单条视频收到的激励在数百到上千元不等,同一作品在抖音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平台。
曹芮在B站的视频,最多的一条拿到了2000多元的激励。但是她发现,B站的官方激励正在下滑。今年年初开始,金额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,“之前一个四万播放量的视频激励差不多170元,现在十万播放量的视频激励200元出头。”
植入广告的收入则相对可观。
陈明之前做工程类工作,受主播女友的启发开始运营抖音账号。他主要剪辑《甄嬛传》原剧片段,再加上配乐,有时也剪一些拍摄时的花絮。今年3月刚开始时,他一个月只能拿到1500元左右,但粉丝积累到3万后,月收入有了3000,且较为稳定。 “做剪辑博主拿这3000元,比之前出去上班每个月拿5000元舒服多了。”
陈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音频推广。一些网红公司找上门合作,只要剪辑视频时用甲方公司歌手的原声歌曲,单条广告点赞超过1000就会有上百元的收入。
由于版权限制,在视频场景中植入广告存在风险,博主“求求”主要接发在“个人动态”页面的推广;博主“s同学甄不错”则接个人护理类型的广告,发在动态还是植入视频,都由甲方决定。
真人出镜视频更容易植入广告。专做《甄嬛传》出镜解说的“辣老师”两个月涨粉30万,“辣老师”会在自己的视频中进行美妆品的相关植入,在抖音的推荐橱窗”小黄车“挂上商品链接,主页已售商品2932件。而另一位在抖音上以《甄嬛传》为创作题材的出镜博主,不到五万粉丝,单条60秒内的视频合作报价在4000元。
“结合安陵容这个人物的分析,带货效果更好”,一位小红书博主介绍道。在剧中,安陵容容貌平平,博主带美白、护肤类产品就顺理成章。
两大主要渠道之外,也有许多抖音博主在主页挂上“收徒”字样,以此赚取“人头费”。
博主“光头读书”则探索出更多样化的盈利方法。
2019年7月,他是第一批开始做《甄嬛传》创意解读的博主,在此之前市面上多是单纯复述剧情的解说视频。他的前期都是“为爱发电”,最初每个月只有在抖音平台推书几百块的收益。
将自媒体作为主业的“光头读书”,在公众号、抖音、B站、小红书、知乎、快手都开通了自己的账号。凭借优质内容,他在公众号积累起10万粉丝,抖音则有80多万粉丝。
在他的收入来源中,公众号的广告收入和抖音的平台激励收入两者平齐,B站相对较低,商单报价仅在800元-1000元左右。
他推出了自己的音频课程《成长修炼手册》,售价为99元。此外,他还收到出版社邀约,写了25万字的《甄嬛传》解读书籍——《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》。九月出版后,又是一笔可观的版税。
未来,“光头读书”还有直播解说的打算,希望能借此产生更长线的收益。
二创反哺原创?
二创博主在获取便利的同时,也面临风险——版权问题是悬顶之剑。
抖音剪辑博主也曾在评论区中提到,视频中如果原片素材占时太长,就会被下架,他因此选择在剪辑片段中对人物的每一句话作停顿定格处理。
2021年4月,70多家影视传媒单位联合倡议,将矛头直指短视频的侵权问题。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,爱奇艺、优酷、腾讯也纷纷在演讲中表示了对短视频二创内容侵权的不满——剧作的版权大多都在长视频平台手上。稍有不慎二创博主们的盈利之路就会被阻断。
虽有版权纷争,但短视频并不是长剧的敌人,而是共同做大了《甄嬛传》这块蛋糕。近年来,商业价值的优势更是逐渐转向短视频平台。
乐视视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《甄嬛传》近几年的热度主要是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发展,“二创、真人cos视频爆梗反哺了长视频。”短视频平台上的二创博主,在受益于《甄嬛传》强大国民基础的同时,也为老剧长青添了把火。
二创兴起背后,是《甄嬛传》播出的十余年间,中国电视剧的创作环境发的巨变。从以电视台为中心到以爱优腾等平台为中心后,“网剧时代”的创作者更注重对用户的研究,“不这么写,用户就不会看。”
根据《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》,网络视听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爱奇艺、腾讯视频、优酷、芒果TV、哔哩哔哩五大平台占据了近九成份额。现在的剧集都依赖于“爱优腾”。
前期精准投放与营销,加上推送算法,使剧作的圈层化一步步加深,难以产生真正有国民度的作品。编剧汪海林将“没有好剧看”的困境归结于网剧时代下,电视剧情节的高度同质化。
如果将《甄嬛传》的拍摄放在现在的环境中,导演郑晓龙和演员们凑到一块,甚至不用费尽心思打磨剧情,“买个IP就能赚到钱。”编剧汪海林直言。
今年上半年的电视剧立项总量相较往年差不多减少了三分之二,电视剧所获得的投资也在下降,创作者面临更恶劣的环境,制作团队也不得不更多地顾虑长剧的风险,供人二次创作的好剧目肉眼可见地减少了。
看到短视频的红利,剧方与播出方也开始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二创剪辑进行宣传。在制作长剧时,就提前考虑单独剪辑金句,或直接为短视频需要密集创设话题度的做法,已经成为行业共识。
一些较为先锋的团队,也做起了短视频实验,先拿剧本创意生产短视频,流量可观、看到较大的盈利空间,再投入长剧制作。
这次,依靠二次创作赚钱的,反转成为长剧制作方。
(应受访者要求,曹芮为化名)
相关阅读:
为什么宫斗剧里总是妹妹害姐姐?
来源:壹读
甄嬛宇宙真是常看常新,这不,壹读君又发现了一个不冷不热但偏门的知识点:
后宫里面的“妹妹”,真没几个好人啊!
比如,皇后乌拉那拉宜修生生害死了自己的亲姐纯元皇后:
甄家私生女浣碧,也屡次害过自己长姐甄嬛:
这种“坑姐狂魔”,在其他宫斗剧里存不存在?
纵观狗血宫斗剧,多少妹妹害姐姐
看过不少经典宫斗剧的壹读君发现,凡是剧情中有涉及到姐妹斗争的桥段,“妹妹害姐姐”的设定真是不少。
除了上文说到的《甄嬛传》,《母仪天下》里的飞燕与合德两姐妹,妹妹合德多次抢夺姐姐飞燕的爱物、恩宠甚至情人,还设计让姐姐彻底失宠于皇帝:
《大明风华》中的妹妹胡善祥,曾多次耍心机想要谋害自己的姐姐孙若微,甚至对姐姐母子二人起了杀心:
穿越剧《梦回唐朝》里,妹妹为了能当上皇后,把姐姐推下了悬崖:
《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》剧中杏儿和西林春两姐妹,虽然并不是同为妃子,但妹妹也变着法地害过姐姐:
除了国内,日本的“宫斗剧”也有不少姐妹相争的剧情。
比如讲述日本幕府将军后宫家事的《大奥》系列,在2016年《大奥·悲剧的姐妹》中,第11代将军德川家齐纳了一对姐妹为侧室,妹妹说谎、下毒……穷尽各种手段,加害自己的姐姐:
看来,无论是否架空历史的古装宫斗题材剧,“妹妹谋害姐姐”都算得上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剧情设定了。
难道恶毒妹妹是什么宫斗剧标配吗?
宫斗越凶,妹妹越毒
宫斗剧总会花很多笔墨刻画姐妹关系的变化,一般来说,从“相亲相爱”走向“反目成仇”占绝大多数。
为什么姐妹间的戏剧冲突会被这样设计呢?
首先,因为兄弟姐妹间的对抗,是比较符合“常理”的。
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,同胞是我们个人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他人:
重要他人,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及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人物。
在我们成长过程中,我们和同胞兄弟姐妹是一个相互依存又互相对抗的关系。
著名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朱迪丝·维尔斯特,在《必要的丧失》一书中,深入讨论了兄弟姐妹间矛盾冲突的议题。他和所有精神分析学家都认为,兄弟姐妹间的对抗是正常和普遍的现象,而且在同性别的两个或更多孩子之间,尤其是当孩子们的年龄相近时,这种对抗会更加激烈。
兄弟姐妹之间的对抗,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性,大家抢夺的对象是母亲的注意力。因为在生命初期,孩子都会和母亲产生“共生”,希望妈妈只爱自己一个。一旦他们认识到别的人有平等的、甚至优先的权力来要求分割母亲的爱,嫉妒就此产生了。
寻常人家的姐妹尚且如此,后宫里的姐妹们就更不必说了。
不是亲生姐妹,更是会反目了
那为什么姐妹同在后宫,妹妹总是那个恶人呢?
后宫的姐妹关系,要套在中国封建制度的框架里研究。“恶毒妹妹害姐姐”,是被家族宗法制度给“逼”的。
在封建时期,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,将血缘关系同家族政治关系结合起来,在宗法制度支配下,宗子有保护和帮助宗族成员的责任,而宗族成员有支持和听命于大宗的义务。家族作为一种惯制习俗,其法理化倾向使后来人生于斯长于斯,必须遵循祖先规范和旧制礼俗,不得逾越。
虽然血缘决定了兄弟姐妹的亲密关联,但宗法制度又决定了子代根据性别和长幼顺序,在家族中拥有不同地位,在财产分配中也存在亲疏厚薄。
通常来说,长子、长女占据更多的家族资源,同时受到更多关注和教育,越小的子女则越少,如果是庶出就更少了。
这种“厚此薄彼”的对待,血缘家族内部关系很难不矛盾重重,冲突频繁。
祺嫔的两个庶出妹妹,平时都跟祺嫔说不上话
这种原生家庭环境下,难保妹妹们心态不失衡,不嫉恨姐姐。正如袁采在《袁氏世范 - 睦亲》曾解释到的:
人之兄弟不和,而至于破家者,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,衣质饮食言语动静,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。见爱者意气日横,见情者心不能平,积久之后,通成深仇。
封建王朝时代的女性,“选秀进宫”是她们这辈子除了投胎之外,唯一一次“资源再分配”的机会。
在后宫,原先家族里的长幼顺序分配法则还有效、但效用不大,宫里头的资源分配更多是围绕皇帝心意,所以宫斗的核心要义是挤掉竞争对手、得到皇帝垂爱。这可能是看中出身门第的封建社会里,唯一一条凭实力获得阶级跃迁的道路。
你让那些因晚生了几年或者庶出身份而备受忽视、心有不甘的妹妹们,如何不走上干掉姐姐、自己上位的黑化道路?
总而言之,妹妹谋害姐姐的宫斗,是家族宗法制度和男权体制下,姐妹关系畸形酿成的一场悲剧。
看了这么多姐姐被欺负得要死要活,不由得想问,这世界上难道就没有“坏姐姐”了吗?
“坏姐姐”都在童话故事里
这世界上的“坏姐姐”一大半都在童话故事里。
《灰姑娘》里辛德瑞拉的两个姐姐、还有国产童话《马兰花》中的姐姐等等,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“坏姐姐”。
“坏姐姐”在中外民间文学里,甚至还成为了专门题材类型——“蛇郎故事”里的固定工具人。
“蛇郎故事”大多说的是有姐妹两人,大姐阴险且贪婪,不愿嫁给又贫又丑的蛇郎,而妹妹善良孝顺,嫁给蛇郎获得意外的幸福。大姐心生妒忌,杀害妹妹后想要占有蛇郎。故事结局多是妹妹灵魂显形,和姐姐斗争并在取得胜利后复活,姐姐受惩罚,妹妹夫妻团圆。
不少网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,在知乎提问:为什么童话或者神话故事中在有姐妹关系出现时姐姐通常是坏人?
首先,这和童话的受众性质有关。
对于要讲好一个故事的文艺作品而言,代入感是很重要的。所以一般来说,作品受众是怎样的形象,主角就会与之大差不差,情节也是围绕这种形象设定而展开。
比如偶像言情剧的观众大半是年轻女性,这类剧集多是年轻女学生、女白领与人类高质量男性的爱情故事;家庭伦理剧的受众是中年人群,演出的是中年人的家长里短;武侠剧面向有江湖梦想的男性,所以这类作品讲的就是江湖浪子如何闯荡江湖。
童话这种题材是专门写给小孩子们的,主角不仅要符合小孩子的形象,剧情也要贴近小孩子的认知。
对于小孩子来说,尤其是已经有了自我意识、开始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四五岁幼童,那些年龄比他们大的孩子常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“小老师”,小朋友对待年龄大的朋友往往都带着一种质朴的敬畏感。
姐姐欺负妹妹的故事情节,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很“合理”。换成“妹妹欺负姐姐”,就和小孩子的常规认知产生了冲突,让小读者很难产生代入感。
其次,讲好一个童话故事,也是需要戏剧张力的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童话故事特别喜欢“重要的情节重复几遍”。
比如恶毒王后谋害白雪公主,前两次都失败了,第三次才靠毒苹果成功;王子用捡到的水晶鞋找“梦中情人”,也是在试了两个姐姐之后,才让灰姑娘成功穿上……
情节“一遍一遍地重复,在第n次取得成功”这种通用套路,一则可以让年纪较小的孩子产生熟悉感,便于他们理解整个故事;二则,重复的叙事结构可以为结局设置悬念,但一般不超过三次的重复,又不至于让故事过于冗长,既让听众容易更容易入戏,又兼有文学韵律的美感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最小的孩子获得成功/幸福的结局,是最富有戏剧张力的,因此他们最适合作为主角而存在。
同时,出于制造戏剧冲突的目的,前几次失败尝试的主角多是要以反派的形象存在。所以,为了适应套路需要,涉及姐妹关系的童话总得“牺牲”几个姐姐。
综上所述不难看出,到底是坏姐姐还是坏妹妹,不同的文艺作品题材各有“偏好”。好在,咱们现实生活中,还是好姐姐和好妹妹更多~
评论区来聊聊,你印象最深的“坏姐姐”或者“坏妹妹”是谁?
发布于:北京